港沿镇作为崇明两大优质农业企业集聚区之一,正以种源农业和科技农业为核心,加快打造成为集种源研发、优质品种选育、特色农业展示的科技农业集中示范区。到2018年年底,港沿镇计划提前实现全镇绿色农产品认证率90%的目标。3月14日,市农委大调研组赴崇明区港沿镇调研,在上午的乡镇座谈会和下午的基层走访时,秸秆及其他农林废弃物的出路成了共性话题,被港沿镇的镇村干部不断地提及。如今,全镇发展绿色农业指日可待,生态环境的保护却成了烦心事。
据悉,崇明区农作物种植占全市总面积的34%,是农业生产面积最大的区,但稻麦、蔬菜、玉米等各种农作物有规模化种植也有零星种植,这些农作物秸秆的回收及综合利用成为了难题。从镇村干部、回收利用企业、农业合作社包括村民的谈话来看,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目前主要有“四缺”:
一、缺企业。目前崇明区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很有限,“尽管有像正丝公司、千牛公司这样的示范企业,帮助实现秸秆燃料化、饲料化、肥料化,却仍杯水车薪。”港沿镇建中村村支部书记朱玲说。记者了解到,2012年,在市农委支持下,港沿镇蔬菜公司在合兴芦笋基地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芦笋秸秆处理点,年处理1500—2000亩芦笋秸秆,却只能解决全镇30%、全区10%的芦笋秸秆。同时由于该处理点场地规模有限,无法获得有机肥生产许可,也很难增加消纳能力、扩大处理规模。
二、缺技术。秸秆回收利用企业反映,目前我国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水平相对比较落后,而秸秆综合利用属于高能耗、低产值、投入大的行业,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缺乏研发资金,希望政府加大相关研发投入、给予技术支持,支持从事秸秆回收利用的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缺管理。目前,乡镇生活垃圾分类进行得比较顺利,但包括芦笋、玉米、大豆、花生、甜芦稷等秸秆在内的各类农林废弃物处理却没有统一的收集处理机制。合兴村等很多村的农民,有的将少量秸秆堆放在田间、地里,使之自然沤肥,但大部分会将秸秆零散地堆放在田头、路边、水渠边。由于崇明地域面积较大、秸秆堆放零散、收集运输资金缺乏(港沿镇21个村有19个村属于经济薄弱村,村里财政十分吃紧),后续难以统一回收利用。这些废弃物不仅不能变废为宝,还影响了村容整洁、河道清洁,对此,港沿镇镇长丁冬红也表示认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中,场地指标解决难、秸秆收集成本高、高温发酵周期长及商品有机肥认定难等问题都很突出。”丁冬红举了个例子,以芦笋为例,即使不利用,把芦笋秸秆送到垃圾处理站,运输费也高达每年五六百万元。
四、缺资金。农林废弃物用得好就是宝,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对秸秆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还是有很好的想法,他们也曾尝试过,将少量秸秆经过处理发酵后作为有机肥施用到菜田里,能明显改良土壤的疏松度,提升肥力。但苦于整套处理设备需要约200万元的固定资金投入,而银行对合作社贷款渠道、用途、额度都有严格的限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难将生产中产生的大量秸秆循环利用起来。
今年2月24日,崇明区委书记唐海龙曾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乡村振兴工作推进大会上强调:“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要做到全区全覆盖”。《上海市崇明区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也提到:结合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鼓励乡镇试点整区域建立农作物秸秆网格化收集模式。秉承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绿色、生态、循环理念,农林废弃物的处理也应从小处着眼、从实处入手。调研中,港沿镇农业分管镇长黄建忠表示,当前,港沿镇按照区农委“建立绿色农业发展负面清单”的要求,对部分种植产业进行调整,积极培育市民喜爱的特色农产品。如何在调整过程中加强对农作物秸秆的回收利用,需要政府、企业、合作社包括村民共同来承担。